——以下皆为个人看法 或有偏颇 请合理看待——
——内含大量剧透 请注意避雷——
之前看到了一个消息,邵艺辉导演的新作要上映了。她之前的那部《爱情神话》我反反复复看了好几遍,能在国内院线看到这种电影于我而言惊为天人。当时我看了新作《好东西》的预告片,有吸引我的部分,但倒没有引起太大的兴趣。出于对邵导的信任,这次我去看了点映。果然,依旧是熟悉的邵导风格。这真是我今年花的最值的几十块了。
先说普遍最为好评的一段情节:小叶给王茉莉听声音片段,让她猜声音来源。而王茉莉猜的那些诸如台风、打雷,其实都来源于母亲铁梅的家务日常。使用吸尘器的声音、将果蔬扔进水池的声音、钉木板的声音、收拾画笔的声音。这段的设计真的很精妙,别说是王茉莉,就算是我,在听到那些声音的瞬间,第一反应想到的音源和王茉莉几乎无差。而对于长年累月浸润在家务劳动中的母亲来说,让她们去分辨,会不会有截然不同的答案呢?那些场景明明离我那么近,明明我应该那么熟悉,为什么我却还是没有认出来呢?
还有个个人认为很出色的细节是小叶这个人物的设计。一个原生家庭破碎,从小缺爱的年轻姑娘。她的一些行为让我感到无比真实——无可救药地爱上胡医生只是因为对方经常夸她,在王茉莉毫不吝啬自己的夸奖时说出“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在王茉莉和母亲吵架,气头上的王茉莉口不择言说她“成天酗酒不干正事”,铁梅生气地让她道歉的时候,她第一反应也是将错全都揽到自己头上。“都是我的错,没做好榜样,她没说错。”尤其是最后一个场景,这样的设计是让我很惊喜的。一般来说,人在气头上的时候会丧失理智,很容易说出一些“恶毒”的重话。当时场面的混乱程度完全可以变成三个人互相指责对骂,而最终针尖对麦芒的只有其中的两个人,小叶一直在劝架,哪怕被误伤也是她在放低姿态,试图以此来让局面平定下来。缺爱的讨好型人格一定会这么做的。对于小叶来说,铁梅和王茉莉是她无法舍弃的朋友,是能让她感觉到被爱被需要的重要存在。对于她们来说,可能可以没有小叶。但对于小叶来说,她不能没有她们。因而哪怕她感到受伤,感到难过,她也只会将这一切放在心里而不是转化为愤怒对外发泄。她只能以将错误归结到自己身上的方式来平息他人的怒火。
王茉莉说小叶是不是恋爱脑,小叶反驳说自己只是更有爱人的能力。很惭愧,我也很爱批判别人恋爱脑。当我看到一些人像飞蛾扑火一样锲而不舍地贴上去,被伤害得遍体鳞伤却依旧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我会感到费解、恨其不争。但这些真的全是他们的错吗?Trauma,创伤,就是他们的症结。因为渴望光亮,所以看到光源就会往上扑,无论那是坚硬的灯管壁还是灼热的火源。就像走投无路的赌徒,因为自己已经一无所有,所以会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我其实没有资格指责他们,因为我没有爱人的能力。
有人夸奖说在这部电影里,终于不是重复单亲妈妈的悲惨叙事了。铁梅也说过,反复强调悲惨叙事并不会改善女性现有的处境。我不知道她的这句话是真心话还是一种掩耳盗铃式的自我说服。被迫搬到了老破小、被迫放弃了自己追求的事业、因为工作而或多或少忽视了女儿、因为写出自己的故事而被网友怒骂而在深夜的被窝里偷偷抹眼泪,甚至其中很大一部分骂她的还同为女性——无论再怎么不愿承认,这确实就是现状。客观来说,现状就是一套悲惨叙事。单亲母亲需要同时承担育儿压力和经济压力,而对于一般人来说,能做好其中一项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所以大部分单亲母亲只是并不富裕地工作着,同时分身乏术,难以照顾到自己的孩子。毕竟在就业市场上,单亲母亲是一个十分突出的劣势,在男女薪资差异显著的前提下,单亲母亲更是不被青睐的对象。但同时,撇开这些“悲惨”的客观因素,单亲母亲也可以获得自己的幸福与成功——当然,不是世俗意义的成功。与孩子相处过程中获得的细碎的温暖,与朋友相处过程中获得的支持与鼓励,或是重新踏上寻找爱情的道路,这些都能构成生活中闪亮的部分。单亲妈妈只有悲惨吗?不,她们也有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铁梅在小叶面前坦白自己的那份脆弱、不安和对于失败的畏惧时,小叶对她说:“为什么不能搞砸呢?又能砸到哪儿去呢?”是啊,所有事情一定要成功吗?人生一定要追求成功吗?如果所有人都成功,那成功这个词本身也失去其意义了不是吗?所有人都是第一次活着,怎么会一定就成功呢?我真的很感谢小叶这句话,对我而言是很大的宽慰,也是对精英主义的一次公开对抗。
但撇开社会议题,我还是想说,女孩子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创物。最后一幕铁梅小叶和王茉莉三个人推着行李箱说笑着离开的场景会永远停留在我的记忆中,让我的内心无比充盈且放松,甚至渗出了些许柔软。感谢《好东西》,尸体又暖和了一点。
__END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