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不少关注的博主/朋友更新自己的求职动态,本想着秋招不行还有春招,看了眼日期我才意识到已经到了春招的节点了。
经济下行使得就业市场一年比一年差,这导致了应届生求职的难度也在逐年上升。这份难度是平等地给予每个人的,而女性固有的求职困境在这种时候则显得雪上加霜。每每看到这些我都会感到愤怒、无奈、痛苦。传统中女性占比较高的行业,如文科、商科、法律,是优待男生的;传统中男性占比较高的理工科,更是优待男生的。几百封几千封投出的简历,走路吃饭都在刷招聘信息,实习和奖项的罗列,都比不上性别栏轻飘飘的一个“男”字。
曾经看到一个评论说,在成人世界里,“努力”是最没有用的因素。是啊,你努力了,你脱颖而出了,你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和杰出的奖项,最终还是只能看着简历远不如自己的男性早早拿到offer,而自己还在不断被挑选。在父权社会中女性面临的结构性困境是无法避免的,是痛苦且无力的。
曾经有人问我,为什么要在招聘过程中优待女性?这件事还没有发生,就有人不解,有人愤懑觉得不公,那你又有没有看到一直以来对男性的优待呢?是因为太常见了所以下意识忽视了,还是明知道有问题却刻意捂住眼睛装作不知道呢?
人是没有办法做到真正的感同身受的。只要你处于一个被优待的地位,你都无法切身感受到那种被歧视的痛苦。在西方社会中,文化多样性、人种多样性、性别多样性是大企业和知名大学中的政治正确。很多人会觉得这是装模做样,因为众所周知,西方社会的人种歧视是很严重的。而很多时候,为了宣传这种多样性,许多公司/大学可能会有隐形的比例指标,如非白种人占比需要达到多少,女性占比需要达到多少。也有人会觉得不公,凭什么相似的简历优先接收黑人/亚裔,凭什么在promotion的时候优先考虑女性。抛开社会现状,从绝对理性的角度来说就应该实力至上,而不考虑其他任何外在因素。假设面试官就是一个绝对中立的机器人,最终呈现在他面前的被显化的实力,又怎么能做到不掺杂任何偏见呢?一个人从小到大的人生轨迹,入学、参加各种活动、发展兴趣爱好、进行各项运动,他/她的原生家庭、社会期许、友邻评价,都是最终塑造他/她实力的要素。假如她是一位女性,从小被教育要温柔贴心,不许她从事“不女生”的活动,周围人都说女生就该学文科,那么她成为一个爱打拳击的数学家的可能性就会小很多,哪怕她其实天赋异禀。
你瞧,人是被塑造的。结构性困境是无法以绝对中立的角度避免的,唯一的方法就是改变结构。当掌权者或拥有话语权的人中女性/其他人种的占比越高,游戏规则、社会风气改变的可能性就越大。
“我们不要玩这个旧的游戏了,我们去建立自己的新规则吧。”
__END__